我和云叔看着写着启贤二字的木板挂上城头,想象着刻上城头的样子,感觉缺少些什么,城池还是那个城池,只是名字不一样,那怎么能成?
不能这么单调,要把城头改善改善,要隆重,更要喜庆。
造势不是那么简单,烘托气氛需要手段。要彰显启贤城的祥和富有,要显示荆益子民的热情。
怎么办才好呢?
我努力的思考,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对啊,我来了灵感,启贤二字可以渡金啊。这样的话,显得气派和庄严。
“云叔,我们给启贤二字表面,涂上一层金怎么样?”我问赵云。
“涂上一层金,恐怕容易脱落,不如直接换块牌匾,这块牌匾的启贤二字,用黄铜镶嵌。”赵云给我商量着回答。
“城池之上,按着牌匾的大小打个凹糟,再把牌匾镶嵌其上,凹糟与牌匾的缝隙,灌注一层黄铜,形成牌匾完整的边框,这样以来,必然牢固,更加庄重。”
赵云能够提出的办法,必然可行。
我思考了一下,没有什么补充,就让云叔去施行。
现在也无战事,敌人现在没有精力攻击启贤,趁着这难得的太平时期,要把氛围推向高点。荆益的国力正在努力攀升,人文的建设更要精益求精,既然下达招贤,就要营造出求贤若渴的环境,天下贤者,抵达汉中,一定让他们感受到启贤城的勃勃生机,启贤人民的洋洋喜气。
想通了这一点,我显得更加洒脱自然,既然要干,那就干得飘飘亮亮。
此时的我,兴致盎然,找来工匠,拿着工具,来到城头之上,精确的测量距离,规划三米一处,工匠跟着我标记这些地方。
忙完了标记工作,就是制定红旗标准,经过我们讨论,最终敲定,三厘米为旗杆直径,杆长三米,九九之数,意味着天下英才九九归一。
红旗的面料,最后选择了丝锦,因为成都的丝绸较多,且质地上乘。
工匠们做活很卖力,按照我的要求,制作旗杆的制旗杆,该去打孔的打空,最是热情的还是那些裁缝,接到通知后,迅速的赶工,生怕被人落下。
我召来技工,参与制作灯笼,大家从早干到晚上,整日不觉疲倦。
最有意思的是,在我扎制灯笼的时候,总是扎得不够结实,一次次的破开,一次次的无法合拢,大家看着我的笨样,想笑又不敢笑的,憋得肚子疼。
没办法,我就开始讲笑话,好言规劝技师们放松,大家一起快乐的制作,技师们听从我的劝告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大家最